石家庄学院“十四五”(2021-2025)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
发布时间:2022-02-26 查看次数:
为深入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精神,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整体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根据《石家庄学院“十四五”(2021–2025)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绩
1.国际交流顶层设计更加完善。从2017年提出“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到2019年出台《石家庄学院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2020-2024)》,到2020年明确“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方向逐步明确,发展思路逐步清晰。为了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2019年学校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开拓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承担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2020年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入社会力量,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纽乐国际学院。
2.国际化交流合作网络不断拓展。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主动谋划合作伙伴布局,加大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倾斜力度。与美国、捷克、波兰、意大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罗马尼亚、芬兰等10个国家的2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了27份友好合作协议。与QS世界排名前100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开展了3+1+2项目和本科交流生项目。7名师生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录取。作为河北省唯一高校参加了中国教育部与法国欧洲事务暨外交部共同主办的中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论坛,并分享办学经验。
3.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持续拓宽。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各类长短期学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选拔优秀在校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参加各类在校交流项目人数达到187人次,毕业后赴国(境)外进行学历提高人数达到85人次。与韩国又石大学、美国国际科技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共建了3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美国亨德森州立大学联合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中美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专项比赛、专业实训、参加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等,不断扩大交流领域,丰富交流形式,逐步推进学生层面国际交流从低层次向深层次拓展,从学术交流向艺术文化交流延伸,从短期交流向合作办学推进。
4.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通过一系列内培外引、引育并举的方式,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方面,派出5名管理干部赴香港、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地学习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等先进经验和做法;组织10名教师赴上海参加SAP国际化人才创新就业项目培训,108人次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教师人数达到145人次。海(境)外委培高层次人才3名(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2名),海外委培在读博士3名。另一方面,持续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37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31名)、长期全职外籍教师11名、中韩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人员及专业教师9名、外籍客座教授6名,实现了语言外籍人才向专业外籍人才转化和教学型外籍人才向教学科研双向型外籍人才转化。
5.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依托学校优势专业,与韩国又石大学成功举办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项目运行良好,连续三年招生实际录取率达到100%,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较2018年提高58分。2019年派出55名项目师生前往韩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韩语强化学习和专业实训课程。截止2020年底,在校项目生达260人。
6.来华留学教育实现突破。成功取得来华留学生招收资质,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备案。在2015年尝试性招收短期来华留学生的基础上,2020年制定了非学历来华留学生课程培养方案,首次招收来自东帝汶和秘鲁的5名非学历来华留学生,顺利开展线上教学。
7.学术国际合作成效初显。鼓励教师与国外高校联动开展科研学术交流,教师在外文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187篇,外籍专家在校开展学术讲座5次,主办或承办了第十七届亚洲材料大会暨中国材料大会分会、简牍学中韩学术交流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化工学院与韩国又石大学共建了微生物应用技术实验室,共同进行微生物领域科研合作;计算机学院与日本创世界株式会社、日本富士米库株式会社等企业共建了对日外包信息化项目研发中心,完成“手机系统通信机能开发”项目,引进经费100万日元;体育学院教师先后4次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比利时等国,宣传推广健身气功并为国外武术联合会培训国家队;通过纽乐国际学院引进横向课题经费50万元,用于开展后疫情时代应用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研究;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高校参加了中芬“自动化与机器人:创新为未来——产学研国际合作”线上学术研讨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工作亟待加强。各二级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占比偏低。英文原版教材使用和全英文教学课程开设数量不多。学科专业建设中国际化内涵体现不足。
2.师资队伍整体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管理干部队伍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不符合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海外硕博及高层次人才占比不高,双语教学人才储备不足。
3.学科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仍需提升。参与国际高端学术与科研合作竞争的教师数量不多。留学归国人员在推动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国际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
4.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尚未形成规模。来华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类别较为单一,有待丰富。来华留学工作管理办法不够健全,有待完善。
二、“十四五”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石家庄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目标和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国际交流合作,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坚持内涵提升、特色发展、整体推进,立足新时代、聚焦新形势,全面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二)总体目标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坚持国际视野,实施开放强校战略,进一步充实合作内涵、丰富合作形式、提升开放水平,将国际交流合作融入到学校发展方方面面,逐步实现从局部的、分散的国际交流向有整体目标的、有战略规划的国际交流转变。在教学、科研、管理、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实现国际交流合作新发展。
(三)具体目标
按照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力争在国际科研合作、来华留学教育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中期发展目标。争取到2025年,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师生人数总和超过150人次,招收各类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30人次,开展领导干部国际化专业素质能力培训不少于5次,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10—15次,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至少10人。
三、“十四五”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任务及举措
(一)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1.扩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规模
基于学科的专业化国际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特色,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拓展出国留学空间。支持学生参加长期(3个月以上)学生交流项目,鼓励各学院争取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资助,开展基于学科专业定制的学生对外交流短期项目和境外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与海外联合培养高校精准对接,科学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探索联合培养新模式。
2.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
以《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准则,以质量促发展,以规范促管理,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逐步建立并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多渠道招收各类来华留学生,实现来华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类别的突破。出台一系列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趋同化,逐步形成覆盖来华留学各个环节的闭合政策链条。制定来华留学生课程培养方案,探索建设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加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拓展留学生“感知石家庄”途径。加强新时期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二)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1.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
按照石家庄市《关于高质量建设人才强市的实施意见》要求,围绕高质量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增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意识,充分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才引进政策,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加大海外硕博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结合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需要,积极推进“外专百人计划”和石家庄市“招才引智”计划,着重引进重点专业、重点学科急需的海外优秀人才,多渠道多途径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优化现有海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高层次海归人才的师德师风教育,做好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加强高层次海归人才的审核考察,把好海外人才入口关。
2.增强干部教师国际化专业能力
依托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干部教师队伍。实施“管理干部扩视野计划”,进一步加强管理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培训,提升管理干部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围绕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国际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对外交流水平。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等政府基金的资助,支持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出国留学研修。积极拓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资源和渠道,扩大选派规模,突出培养效益。逐步落实教师公派出国(境)访学进修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归国留学人才和外籍教师资源优势,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人员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将国际交流工作成效纳入中层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二级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不断完善考核方式,逐步细化考核指标。
(三)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国际化
1.引导学科专业建设国际化发展
以申硕、专业认证、审核评估等重点工作为抓手,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国际化。立足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吸收借鉴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方法,适时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国际前沿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关注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国际研究和发展动态。在校级教改项目和一流课程项目建设中设立国际专项,加强国际化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推进课程的国际化建设。鼓励部分课程引进并使用先进的、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教材。加强非语言类专业外语语言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争取与国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
2.提升中外合作项目办学质量
以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为着力点,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全方位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二级学院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制定出台《石家庄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立足石家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申报艺术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做好中韩制药工程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评估评审工作。
3.推动馆藏文献资源不断丰富
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中心,着重加强重点专业、优势学科和重大科研项目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源建设。逐步丰富外文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种类,有效整合馆藏外文文献和开放获取资源。探索馆际合作方式,推动外文资源共建共享。
(四)着力推进学术科研国际化
1.建立学术科研合作国际联系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以科研创新为引擎,主动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引导教师在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扩大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鼓励引导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各学院、科研团队等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并给予经费支持,逐步造就一批能与国际同行开展对话、沟通、交流的高水平科研骨干队伍。鼓励各学院积极邀请外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一致、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
2.加快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利用学科与平台优势,积极推动教师和学术创新团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积极争取承接研发项目,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积极申报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外高校(机构)谋划成立石家庄学院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所)、联合实验室等,努力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伙伴关系。
(五)着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
1.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内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以我为主”的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借助汉语国际推广和来华留学人员、外籍教师的宣介作用,助力燕赵文化“走出去”。鼓励师生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尝试举办夏令营、观摩团等实践活动,重点推进汉语、艺术、体育、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人文交流。依托多种载体,融合新媒体技术,探索开展“互联网+人文交流”等内容丰富、贴近师生的文化交流项目,增进多元文化理解与交流。
2.推进校园建设彰显国际特色
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积极营造开放、多元、和谐、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成立乐达国际艺术学院,高标准打造国际艺术文化长廊,增加校园国际化氛围。在学校网站首页增加外文导航和外文简介,在宣传橱窗中适量增加国际化内容,选择主流对外传播媒体进行宣传,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增加双语视觉形象识别设施,制作外文宣传视频、画册、招生手册和体现学校特色文化用品。鼓励引导外籍师生参加阅读推广等校园文化推广活动。
3.加强海外留学生联系服务
按照《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联学生会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海外留学生日常联络机制,为其回国进行社会实践、实习见习、创新创业等打造平台。整合留学生服务资源,指导帮助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发展。鼓励引导有海外交流经验的学生参加挑战杯、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青年学生课外赛事。建立海外交流学生、来华留学生和毕业生出国信息数据库。
四、“十四五”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理念保障
充分认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是学校核心工作的延伸与提升,是推动学校一流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大外事观念,把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
(二)组织保障
在学校国际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师资、教学、科研、来华留学等方面的国际化推进领导小组。压实各二级学院主体责任,确定分管外事工作的负责人及日常联络管理人员。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既有统一归口,又有分工协作的管理格局。
(三)经费保障
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相关经费的审核和监督,依法依规合理安排专项经费,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来华留学工作安排,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
(四)软硬件保障
参照国际标准,加强国际化校园建设和涉外设施建设,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后勤保障团队,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为外籍师生开通图书馆借阅服务,面向外籍师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参考咨询服务。
(五)安全保障
加强对外籍人员在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的审查和备案管理。继续做好外籍师生宗教风险防控、内部安全防范及保密工作。下大力气完善“平安留学”机制,加强学生意识形态及安全管理,为学生实现留学梦保驾护航。